顾城
1993年10月8日,顾城用一把斧头带走了曾经相爱的妻子 ,和这个与他有冲突的世界决裂了。只留下四封遗书,还有一个年仅五岁的儿子。
华人文人诗界一片哗然,大家来不及为这个天才诗人惋惜,随之而来的真相,把这个代表童真与美好的诗人推向了风口浪尖。
顾城与妻子谢烨在激流岛上那天发生了什么,过程至今成谜。不过血淋淋的斧头,确实把谢烨死亡的真相指向了顾城。
顾城 谢烨
这个被人推崇的诗人走得并不体面,顾城没有给世人当面指责他的机会,在举起斧头的那一刻,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结局,他随后自缢在家门口的树上。
展开剩余93%这是一场好像早有预料的悲剧,而这场事件当中最无辜的就数他们的儿子小木耳,他的出生不被欢迎,在父亲的极度反对下,被母亲送人抚养。
那么顾城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?他该如何与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和解,好像在那份有关小木耳的遗书上,有了答案:
“木耳,我今天最后去看你,当马给你骑。我们都开心,可是我哭了,因为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你,别怪你爸爸,他爱你,你妈妈,他不能没有这个家再活下去。”
顾城背着小木耳
顾城临死前,把遗产留给了小木耳,他像是一个任性的孩子,无法再和这个世界有交流,也让他无法与自己的孩子产生过分的宠溺和爱意。
可能是对于自己身上的悲剧结局的认知,让他潜意识远离自己的孩子,顾城不想将自己的悲剧延续,所以死后交代,愿小木耳不会像他。
随着四封遗书的问世,顾城给了大家洞悉他的机会,在道德伦理上他是被谴责,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无法去诟病。
关于对顾城的了解,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极端,一个是他作品的纯净,另一个就是他生活上的违背常理性。
顾城
但是艺术好像和生活天生不和,这在顾城身上尤其展现得淋漓尽致,如果要是用一个恶魔人设把顾城打入地狱,好像又有点痛惜。
随之而来便是我们要不顾一切去追溯他少年时代,来寻求安慰,那么顾城的出生和他的性格又有什么渊源形成。
1956年顾城出生在北京,父母都是知识分子。父亲顾工在他很小的时候,就已经是当时一个颇有名气的诗人,这种文化的气息的铺垫,像是提前为顾城的诞生准备好的。
但是顾工在给顾城取名字的时候,怎么也没想到一语成箴,他真的把自己围成了一座厚厚的孤城。
顾城很小的时候,就表现得与常人不同,他一岁多就已经能够走路,五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来极其强烈的创作天分。
他很小的时候,就已经学会用断句的方式来写诗,姐姐顾乡代笔写过一首诗,“星星在闪耀,月亮在微笑,我和姐姐啊,等的爸爸回来了。”
顾城非常开心把自己的作品交给父亲,顾工首先是欣喜的,但是这种天生的敏感心理,顾工非常担忧。不过由于工作的繁忙,顾城的陪伴就不得不缺席了。
顾城
所以顾城在很小的时候,就表现出了不合群性,他不爱热闹,喜欢独处,以他自己的方式观察着眼中的世界。
他喜欢观察蚂蚁搬家,树叶飘落,以及对虫蚁鸟兽近乎其微。八岁的时候在家里找到一本《昆虫记》,对大自然有着近乎痴迷的程度。
顾城好像天生带着对诗人的使命,用他独特的方式,解锁了对万物的认知。
当他看见下雨天,杨树枝叶断落的时候,他以杨树的口吻写到,“我失去了一只臂膀,就睁开了一只眼睛。”
成人的世界只看到了树干上的伤疤,在顾城的眼里,那是杨树打开自己世界的眼睛。这是一个八岁孩子的智慧,从小让顾工惊叹。
顾城
小时候的顾城并不喜欢上学,在他的世界里每天坐在教室里简直就是煎熬,所以他经常一个人跑出去玩,甚至给父母反抗。
顾城虽然孤僻,但是却是有很多小朋友愿意围着他转,原因就是他有一次在大家面前展现了他的故事表达能力。
但是人群中的顾城总有点局促,他不喜欢被围绕的感觉,于是当大家越是靠近,他则越把自己包围得越严重,但是他强烈的表达欲无法发泄,姐姐顾乡就成了他唯一的听众。
顾城还喜欢对着墙讲故事,不过最终通过一首首诗将他眼中的世界展现给世人。
顾城
但是他的作品更像是在取悦自己,在他的认知里,如果写诗是为了什么的话,大约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,在生活中缺少这种真实。
所以对于顾城来说,诗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。他生活在自己的梦里,睁着眼睛就能看见一切。
他称呼自己为“任性的孩子”,二十五岁的时候,他在诗句里用“你们”让自己和成人的世界区分开来。
顾城拒绝长大,他用自己的感知把世界描绘得美好而虚幻,然后变成文字捧给你看,用儿童的口吻和成人的世界抗衡。
究竟是他眼中的世界太纯净,还是我们待的地方缺少美好,无论怎样,顾城都把他虚构的童话王国分享给了大家。
顾城
我们在他的文字里,感知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对美好的向往,这可能也是他与寻常人不同的地方,洞悉万物的灵魂。
顾城实际只上到小学三年级,他十二岁的时候便因为时局因素,被迫和父亲到山东乡下喂猪,他从衣不短缺的日子,来到破旧小屋。
这对于当时的顾城来说是兴奋的,因为可以远离喧嚣近距离地和大自然接触,当他被镰刀划伤了手指,看着血液溶于草木的汁水,他是震撼的,觉得那才是生命跳动的鲜活。
就这样顾城在乡下度过了一段少年时光,他的心灵在时代的局势中也逐渐有了磨损,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加的敏感,他也更加热爱孤独。
回到北京的时候顾城已经是一个青年小伙,他长着一双洞悉世界明亮的眼睛,也就是这双眼睛,让他看到了年轻的谢烨。
顾城
1979年7月在从上海通往北京的火车上,顾城一眼看到了在人群里的谢烨,他对谢烨属于一见钟情,两人的相识有着时代的浪漫。
顾城把写有他地址信息的小纸条,塞给了他眼中明媚的姑娘,两人匆忙一别,顾城在焦急的等待中,等来了谢烨的回信,两人迅速坠入爱河。
由于顾城的太过于热情,谢烨的父母甚至认为这个年轻人有什么精神疾病,顾城为了娶到谢烨,则搬来了一个木箱直接睡到了谢烨门前。
最终他同意去做精神鉴定,谢烨的父母才同意这门婚事,1983年顾城与谢烨结为合法夫妻,谢烨同时以一个母亲兼妻子的身份进入了顾城的世界。
顾城 谢烨 友人
婚后,两人过了一段正常人的生活,顾城在事业发展期,他加入北京作家协会,1987年受邀到德国参加明斯特“国际诗歌节”。
但是这种社会身份,给顾城带来的名誉和金钱,并没有使他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,他不喜欢这种社会环境的人情世故和喧扰。
谢烨 顾城
这种厌世情怀被带到感情中,顾城不让谢烨工作,甚至会支配她的穿衣住行。这个时期的谢烨对顾城有着母亲一般的宽容,她能及时疏导顾城的情绪,并且对他表示顺从。
谢烨欣赏着顾城的才华,就不得不在生活中习惯他不同寻常的要求,她对顾城的感情纯粹,两人可以说做了一段时间灵魂伴侣。
1988年前后,因为时局因素顾城无奈从北京的工作中离职,也就是在那个时代下,他写出了流传至今的短诗《一代人》。
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只能用他来寻找光明。”
顾城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以及名利,他的一生都在维护自己内心的纯真。可能是时代造就了他骨子里的忧郁,见多了世俗,发现童真是多么的珍贵。
顾城
在很小的时候,他就看到了成人一辈子都看不到的世界,那么长大后他又极力地维护自己小时候看过的美好,顾城在矛盾中挣扎。
但是在生活的妥协中,他得到了更大的痛苦。1988年顾城在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,后来被聘为亚语系研究院。
在工作的繁琐中,顾城选择了辞职,带着妻子来到新西兰的激流岛,他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,在岛上以养鸡为生。
谢烨 顾城 友人
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,闭上眼睛世界就与我无关。”正如他自己描述的这样,他活在了自己的梦幻里,无法找到生活的平衡点。
所以顾城变得暴躁和偏执,他选择了自我放逐,甚至否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性,从他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向世界发出拒绝长大的信号。
顾城 谢烨
顾城是孤僻的,他的世界体系是完整的,所有人都按照他的方式来,这难免是违背常理的,这种偏执也使他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。
谢烨很快对顾城的行为感觉到恐惧,顾城不让谢烨生孩子,他认为孩子是非常麻烦的,会打扰到他的平静,甚至会分走妻子的爱。
但是他对女性的肯定,让他认为女孩可能会比男孩子要可爱得多,但是谢烨仍然瞒着他留下了儿子小木耳,这一切都使顾城抓狂。
顾城
本来两个人的炊烟,很快顾城和谢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。一个叫英儿的女人,出现在激流岛上,住进了顾城的家。
李英是标准的文艺青年,1986年从中文系毕业,她起初作为诗人刘湛秋的情人,混迹与诗歌界与顾城认识。
顾城作为崇拜对象,李英和他建立起了长期的联系,后来在与刘湛秋的关系破裂下,她也去了新西兰追求顾城的童话世界。
李英
但是谢烨并没有对李英的到来感觉到排斥,相反她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,可以抽出身来去和小木耳见面。
三人就这样维持着表面和谐的关系,李英并不满足和顾城灵魂上的交流,她有意识地接近顾城,去探知他的内心世界。
这对于封闭自己的顾城来说,别人的认同会使他欣喜,他甚至认同李英比谢烨更能当他的灵魂伴侣,这样的话对于谢烨来说很失望。
顾城
三人这种违反常理的关系持续了一段时间,顾城的情绪时常不受控制,他时常表现出自我了断的倾向,甚至想带身边的人一起。
谢烨和李英经常在这种恐惧中,她们害怕一回到家只能看到顾城的尸体,这种精神的压力让每一个人都活在矛盾中。
谢烨 顾城 李英
顾城是生活上的“白痴”,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必须是完美的,无论是爱情还是人情,所以这个世界就容不下他。容不下他的身躯,也装不下他的灵魂。
或许他就应该生活在童话王国,像他的诗一样,应该与所有美好的事情挂钩。
谢烨 顾城
但是他太美好了,美好得容不下一点尘埃,这种梦幻与现实的反差,顾城内心的绝望可能对平常人来说都不能感同身受。
“我所渴望的美,是永恒与生命,谁知他们竟然水火不容。”
顾城在想象中的生活,过起来却是事与愿违的。
他隐居的生活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,违背伦理的三人共处,找不到发泄情绪的出口。
谢烨在看到顾城的生活后,劝他出去工作,但是顾城是极其反抗的,她认为谢烨已经沾染上了市井气息,这是他不能忍受的。
在这段婚姻生活中,谢烨一直处于被动,归根究底她也是想过平常生活的女人,但是顾城的天生就与生活相斥。
顾城
1992年为了生活,顾城听从谢烨的意见,选择了去德国访问创作,这一趟旅行让国际组织认可了他的诗歌水平以及文学贡献。
但是英儿在他去德国期间,选择悄无声息离开,因为绿卡嫁给了当地一个有名的男人,她的离开对于顾城来说是背叛。
顾城也因为英儿的离开遭受到了打击,后来他决定以《英儿》为名,创作出了一部以他和英儿为原型的小说,并且得到了谢烨的支持。
情人的眼里始终是容不下沙子的,如果对于爱人没有了占有欲,就只能说她放弃了这段感情,对于谢烨来说,她想脱离这段矛盾的婚姻。
李英作品
顾城在完结《英儿》一书后,本来是带给了他生的念头,但是谢烨却有了自己的情人,她要和顾城离婚。
诚然,尽管顾城对英儿产生过爱情,但是和谢烨的关系却是更为亲密,他的生活早已经不能离开这个女人,更是不能忍受昔日爱人的背叛。
他曾失手打过谢烨,两人的嫌隙不断扩大。有人评价顾城的人生是“立足理想,终结现实”,在大众眼中他依然是浪漫主义诗人。
顾城一家和友人
但是顾城偏执以及自我为中心,让他找不到生活上的平衡,艺术和道德站到了对立面,从顾城的遗书时间来看,他本来是要带着理想一个人终结。
所以他提前去看了小木耳,给亲人都留下了交代,但是还是在冲动之下举起了斧头,砍向了亲爱的妻子,顾乡把谢烨送往医院,抢救无效。
李英 谢烨
在他的遗书中,英儿对他背叛,谢烨甚至盼着他死,自己好去过其他生活,顾城的自杀是个人极端主义造成的悲剧,他内心的绝望我们也无法想象。
顾城离开后,小木耳被顾乡带到了国外照顾,甚至没有被安排读过父亲的诗,也没有告知父母死亡的真相,小木耳走向了与顾城截然相反的道路。
比起文学小木耳更热爱工科,他性格开朗,热爱交友。他更像是一个生命的延续,或许这冥冥之中,要替父亲尝一尝人间繁华的烟火。
顾城 谢烨
顾城的生活争议太大,但是他的诗句又干净的一发不可收拾,他的存在,像是灵魂与肉体的分割,传统意义上来定义顾城,总会有一点唐突。
他那双明亮的眼睛看到的万千景物,永远留在了世上。他勇敢与生活抵抗,寻求本我,但是结局也给了大家警醒。
发布于:天津市